查看原文
其他

“博士村长”带“智”进村!有新招→

请关注 海南大学
2024-10-11



儋州王五镇的路很难走。时下省道正在修路,一路泥泞,乡道狭窄,仅容两车并行。


6月21日上午九时,海南大学农业农村学院院长于旭东一行5人就在这颠簸的道路上一路疾驰。他一头微白短发,干练十足,这些颠簸于他而言,不算什么。“20年前这里是泥巴路,一下雨全是坑,汽车进不来,摩托车来了只能抬着走。”对于旭东来说,王五镇依然十分熟悉,那时他就没少来,现在更难不住他。


崎岖乡道的尽头就是山营村,于旭东此行的目的地。


初夏的烈日铺射在山营村的乡道上,村委会旁边院子的大树下,村干部们也在焦急等待着。村支书王强清楚记得,不久前,那一场热热闹闹的博士与村支书双向奔赴的“相亲会”。于旭东的行程,正是那场“相亲会”后的“奔现”。


2023年6月中旬,儋州市组织协调了53名博士深入11个试点村任“博士村长”。这批“博士村长”将会围绕各村农业产业、村级集体经济、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开展乡村发展规划制定、农技人才培育、农业产业项目化指导等工作,并逐步建立“博士村长”工作长效机制,力争打造抓党建促儋州乡村振兴的新品牌,形成全省乃至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儋州经验。



航拍山营村 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李庆芳 摄


于旭东

是53名“博士村长”之一

山营村

是他要去当村长的村子

这天,是他进村的日子


“我来儋州快30年了,常听一些同志调侃:两院在这里。那么好的高校,农业部的科研机构,但我们给儋州做了什么贡献?科研的成果从儋州产生,但经济的果实在外省结出,大家心里有埋怨啊。这次我们这批‘博士村长’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儋州终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撬动两院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的抓手。所以我们都很激动,干劲十足。”指导过王五镇种植技术的于旭东对山营这个村子并不陌生,但以“博士村长”的身份进村还是第一次,多少有些激动。


见面会在山营村委会里一所由小学教室改建而成的会议室里进行。炽热的烈阳下,连地面仿佛都在冒着蒸汽,行人难以驻足,但是山营村的干部和村民们却不掩热情。


“于院长,天热,快进屋,早就盼着你来了。”“博士村长”进村了,村里各部门的同志都来迎接,不等人介绍,村支书王强就认出了满头大汗的于旭东。“于院长两三年前就经常来村里,指导过我们种植,是能人,也是村里的熟人,不过他以‘博士村长’的身份来还是第一次,知道是他来指导整村产业发展,还是挺期待的。”王强对这位“博士村长”具体要做什么,怎么做,也只知道个大概。


于旭东也不客气,没有官话套话,简单介绍了博士团队后,就直截了当地就说出了计划——先做调查、摸家底,村里产业什么状况,有什么资源,人口多少,劳动力情况,有什么能做的二产、三产,都要摸清楚。第二步做规划,如果可能,要做到帮助每户农民都做一个非常具体的可操作、可落地的产业发展计划出来。方向规划不怕大,能自己做的村里自己做,自己玩不转的,博士们去引财团进来合作。



侃侃而谈的于旭东 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李庆芳 摄


“村里31600亩地。假设我们‘博士村长’能让每一亩地每年的产值达到1万块,那就是3个亿,就是8000万—9000万的纯收入。全村2340个人,人均就快4万的年收入。再把二产、三产结合进来,收入会更高。”不到2小时的座谈,于旭东从最基本的调研,一直讲到实际收入的预估,实打实地给村干部们吃了颗定心丸。


见面会上,无论是博士团成员还是村干部们,大家提到的最多的是“机遇”:科研怎么借助山营村这片广阔的土地去发展产业,村庄如何抓住“博士村长”的“智库”资源谋求发展,大家心里生起了一幅向往的图景。


中午时分,于旭东仿佛想起了什么。“王书记,这村里面既然挂了‘博士村长’的牌,我们就也是村民,你不反对吧?不反对,那我就开口了。哪里有房子,给我们找个住处,没房子有床位也行,我们要住下来。之后我们再来,也不一定跟您这打招呼,我们就在这和老百姓一起生活。”


进村第一天,于旭东即是“博士村长”,也成了山营村村民,他在村里有了自己的床,而在未来,这位“博士村长”会给村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村民们正满怀希冀,翘首以待。


于旭东这位“博士村长”到了山营村,看起来是第一天上任,却有着十足的底气。这底气来源于不远处峨阳农场即将结果的释迦,来源于峨阳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和鼓起来的钱袋子,来源于崎岖山路都无法阻挡考察团来学习的“峨阳模式”。


峨阳村

是隶属于山营村集体的

一个自然村

这里的故事

由峨阳村自己人来讲述

显得别有滋味


“我们这村子啊,人少地多,90%以上的农户都移居走了,土地虽然分给我们了,但没人种,大部分都撂荒了,其中最久的可能撂荒了快30年,这不是我们不想种田,是个人耕种成本高,风险大,年景不好说不定回本都困难。”2年前,李多亮还是峨阳村的种植大户,但现在,他有了一个新身份,峨阳智能生态农场副场长。


现在的峨阳农场,由引进的公司进行统一规划种植,村里有13人长期在农场务工,李多亮就是其中之一。


漫步在释迦田里,李多亮一边看着水果的长势,一边讲述着并不久远的故事。



带领记者参观释迦田的李多亮(中) 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李庆芳 摄


“两年前,于院长带着杨总来村里,说是想跟我们谈租地经营。他们怎么想我是不知道,但这对我们老百姓来说肯定是好事啊。地不租出去也是荒着,租出去了有个稳定收入,然后自己再来打工,还多了个离家很近的工作,差不多是双份收入,多好。”天气很热,汗水顺着李多亮的额头留下,但丝毫不能掩盖他脸上的笑意。


李多亮口中的杨总名叫杨浩,是一位“80后”企业家,他会跟着于院长来峨阳投资,颇有些传奇色彩。


在于旭东看来,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五千年的传统,一根不变的主线就是农业,农耕文化到这一代人,仍然需要传承,不能断线,所以一定要年轻人来玩,而杨浩,就是那个主动找上门的年轻人。“我和杨总是因为同学介绍才偶然认识的,知道他想搞农业,我当时挺诧异的,毕竟‘80后’的企业家搞农业的真不多,但是诧异归诧异,我还是被感动到了,一拍即合,当时就约了他一起来儋州找地。”


在儋州扎根了快30年的于旭东,一眼就看中了峨阳村。“附近有水库,而且正在进行土地流转,非常合适。”


合作的推进速度,雷厉风行已经不足以形容,如果非要用一个词的话,大概是“神速”。


第一天于旭东到峨阳考察,确定了实地情况,靠谱!第二天于旭东喊上了杨浩,再次进村,不错!第三天晚上,两人开始一户一户地找村民做工作,一户一户地按手印,发地租。十五天后,他们做通了一百多户、四百多村民的工作。把土地顺利地流转到企业的名下,流转时间25年。


那一年春节,于旭东和杨浩给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都发了红包和小礼物。老人们高兴得很,说那么大年纪,第一次有企业给他们发红包。自此之后,村里红白喜事,杨皓的公司必定派人参加,企业和村里打成了一片。


规划、施工、复耕……有了村民的理解,之后的工作就如同水到渠成。


一年后,“草比人高”的撂荒地,变成了丰收的产业地。



峨阳生态农场 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李庆芳 摄


“峨阳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一套可以复制的、系统性的成功,这也是我在山营有底气的原因。这套模式总结起来,就是党建引领、科教支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四步走。”于旭东解释道。


在于旭东看来,这四步缺一不可。党建方面,企业、院校、村集体,都有党支部,这是三者最紧密的结合点。党建到田头,大家就能用一致的思想指导发展,所以党建引领是一切的基础;科教方面,博士到田间地头,带着技术,带着成果,更重要的是,博士们身后还有整个院校作为后盾,这是在技术层面进行突破的要点,所以科教支撑是关键;农民是土地的根本,脱离群众,就脱离实际,违背了乡村振兴的初心和宗旨,只有农民参与进来,有了实际的参与感、获得感、荣誉感,才能真正地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


“现在有了峨阳农场这个例子,我在山营村的话才更有力度,更有底气,只要把这个模式推广下去,我相信全村致富,绝非遥不可及。”“博士村长”在田间地头,许下了对村子的承诺。在他眼中,颇具雏形的峨阳并非初出襁褓的弱子,而是茁壮成长的树苗。在他设想的未来,峨阳乃至山营会是更加品牌化、规模化的高科技农业展示基地与产学研相结合的示范基地,也是热带水果蔬菜的种子繁育中心。山营的发展,将进一步辐射带动整个海南西部沿线。山营的良方良法,也会推广到全省各地,为自由贸易港的农业发展添助一份力量。


“党建引领、科教支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这套峨阳模式,我们试运行了八个月。八个月,让我们收到了非常正向的反馈,也希望能给其他村提供一些启发。”于旭东的话朴实而自然。  


在于旭东看来,30年的深耕儋州,2年的项目谋划,8个月的模式试行,并不仅仅是“一个项目、几位博士带动一村百姓”的剧情,在更深层次,它应该包含着乡村振兴与三农升级的示范意义。


这也是我们此次记者蹲点,所努力寻找的答案——由政府主导的三农升级与乡村振兴中,儋州这一海南的农业重镇,如何从探索方法到形成做法的。


这是关于如何做、怎样干的问题。见微知著,作为儋州第一批“博士村长”试点,峨阳村提供了可贵的观察视角。


制度保障,这样的村庄,包括但不限于峨阳。


老乡告诉我们,5个月前,娥阳曾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仪式——2023年儋州乡村振兴项目集中开工启动仪式。这是全省首个乡村振兴工程集中开工,涉及乡村振兴产业及基础项目16个,峨阳智能生态农场就是其中之一。



集中开工现场,于旭东正在讲解峨阳生态农场项目规划


开工项目除峨阳智能生态农场外,儋州市农村排水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污水场站、三都岭上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南丰镇油麻村委会和大村特色村寨安全饮水项目工程等乡村振兴项目赫然在列。而这也只是儋州振兴三农、实践乡村升级的冰山一角。


据了解,近年来,儋州围绕农业基础保障粮食生产等7个方面,先后出台多项举措与行动,促成于旭东等53位博士进村的,便是其中“儋洋党旗红·博士村长”行动。


在诸多的村庄中

峨阳是较为成功的案例之一

但并非唯一的案例


在南丰镇农民可以免费获得种植、维护、造香、采香等沉香加工技术培训,目前已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在中和镇水井岭试点桉树林地改良种植水果,目前正在建设一批带有东坡文化的民宿。在儋州16个镇(办事处)中,随处可见支持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好项目、好案例。


在儋州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伴随着学习宣传贯彻“百县千乡万村”示范镇的热潮,儋州仅2023年,就计划新增蔬菜瓜果200多亩的连片种植基地90个以上,新增高标准农田10万亩以上,建成20万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5家,打造3个深远海养殖示范区,推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10%以上。


尊重市场,让企业办得开,让企业家进得来。


如今初见成果的峨阳农场,一年前还是草比人高的撂荒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规模化的企业投资。


“峨阳的地多,但引水不便,每户农民自己打水效率低,集中取水成本高,没有外力介入改善的话,这就是个死结。”曾经的种植户李多亮回忆道。


峨阳智能生态农场建立后,公司修筑引水渠道,规模化、科学化的管理让压缩成本成为可能。而与投资相比,企业对当地村民的带动作用则更加难能可贵。“平时村里就有十余人在农场务工,但每到农产品成熟的时候,这里用工人数最多能达到数百人,不仅满足了王五的就业,在儋州市乡村振兴局和市就业服务中心的协调下,甚至还能看到附近的东成镇、光村镇村民。”李多亮说。


企业带动的作用,在峨阳村可见一斑。近年来,儋州各地在积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上,极力优化营商环境和审批流程,为的就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示范村建设与发展。在刚刚成功举办的首届东坡玉蕊文化节上,仅涉及特色农业、休闲渔业、旅游业等板块的意向签约项目就多达34个,意向签约总投资额高达105.82亿元。“农村经济”渐渐成了儋州的金字招牌与城市名片。


政府主导,上下同步发力,基层干部很关键。


如果说投资企业是乡村振兴道路上耀眼的明星,那么政府便是厚重的基石。


这一点,在村支书王强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


“不好意思,有事在忙,我帮忙联系愿意接受采访的村民,自己一会儿到……”记者在采访山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强时,想让他抽出半小时都十分困难。即便是大中午,也很难找到人。“事情多,都是村里的事。”王强的语气腼腆里带着歉意。


王强的忙碌,就是儋州政府人员扎根基层一线的缩影。


“现在市里还在组织修路,修完后,村子到那大镇也就20分钟路程,到时候交通就方便多了。”王强解释时带着一丝期待,也有几分与有荣焉的自豪。



镜头下的山营村,远处还能看到正在施工的道路 新海南客户端记者 李庆芳 摄


作为三农升级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导者,儋州政府不仅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方针等宏观层面的措施,也在具体实践中扮演着公共产品供给者的角色。道路的修建,就是其中一项重要举措。除此之外,基础设施投入、公共服务建设等工作,也对农村发展环境的改善及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创造了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


“得让土地流转起来,村干部要多去做村民的工作。”这是山营村委会包点干部符博丞挂在嘴边最多的话之一。


作为制度环境的供给者和战略实施的监督者,政府主导下基层干部们的全力推动,形成了农户和农民主动及踊跃参与的强大力量。




采访接近尾声,记者回头凝望日渐变化甚至脱胎换骨的儋州乡村,那即将瓜熟蒂落的作物,那加宽变平的道路,那似乎蓄集着力量的池塘水洼,隐约感受到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合力。无论是“外来和尚会念经”的“博士村长”,还是本乡本土成长起来的基层干部,他们都秉持着这样一种信念——在政府勾画的乡村振兴蓝图上,带领万千农户增添浓墨重彩,让未来的儋州沃野更加靓丽迷人!





来源 | 新海南客户端 南海网 南国都市报

记者 | 林莹 赵航 梁振文

编辑 | 杨雪

校对 | 陈艺煊 

审核 | 许劲草 吴维烨

投稿邮箱|hndxwx@hainanu.edu.cn

欢迎大家积极来稿

· 推荐阅读 ·



后浪们,今年的通知书正在与你双向奔赴!



海南大学2023年公开招聘管理、教辅、紧缺专业技术人员及辅导员和紧缺专业专任教师公告



国家教学成果奖+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海南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